
今年开始,一批以“外国山海经”“AI山海经”为名的AI魔改内容在网络上迅速传播,大量渗入低龄儿童群体。这些由AI生成的动画形象造型诡异、名称怪诞,更夹杂暴力、血腥元素,例如“木棒人”“仙人掌象”等角色,已在部分小学生中形成模仿风潮,甚至出现孩子误以为“山海经来自外国”的文化认知偏差。

与此同时,各类“邪典视频”借AI技术卷土重来,内容充斥“奥特曼怀孕”“卡通人物挖眼”等恶搞、惊悚情节,并通过短视频平台持续向低龄用户推送。有业内人士指出,这类视频因流量表现好,常获算法推荐,形成“越看越推”的恶性循环,严重危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此类内容已催生出一条从线上传播到线下衍生产品的畸形产业链。电商平台上,“外国山海经”角色被制成盲盒、卡牌热销,诱导未成年人攀比消费。有家长和教师反映,学生为集卡频繁索要钱财,形成不良风气。

有专家指出,AI技术本身并非原罪,问题在于有人利用其低成本、易操作的特点,刻意制造“毒流量”牟利,不仅扭曲经典、污名化传统文化,更侵蚀下一代的认知土壤。不少网友对此感叹:“当AI把‘恶搞’变成生意,我们的孩子正在成为流量的牺牲品——在算法与利益面前,谁来守护童年的纯净?”

广瑞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